为防止公共资源名称作为商标被抢注,截至11日,建阳市对涉及当地历史文化、特色农副产品和传统工艺品等48件公共资源进行防御性商标注册,其中有18件商标进入了公示阶段。
名人、历史和旅游等公共资源是无形资产,也是紧缺资源。一些企业或自然人把公共资源名称作为商标抢先注册占有,造成原属公共资源的无形资产权流失,这既影响地区的品牌建设和保护,也影响地区经济发展。为此,建阳市着力对公共资源进行防御性商标注册,对公共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。
所谓防御性商标注册,即注册一系列文字、读音、图案相同或相似的商标,保护正在使用的商标或以后备用,原商标为主商标,其余为防御性商标。
建阳历史积淀厚重,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。此外,还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俗等文化资源,自然景观、知名景点等旅游资源。
2010年,建阳市工商局纪检组长张建枝在整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时,着实被刺激到了。“好几个比较好的公共资源都被外地人或外地企业给注册了。”他说,比如建窑建盏是建阳的传统制作技艺,然而,“建窑建盏”却被南平一家陶瓷研究所注册为商标。
公共资源的商标被抢注后,回归之路必然艰难。对资源所在地来说,进行防御性商标注册,是对公共资源最好的保护。
2011年,建阳市工商局对全市公共资源及公共资源商标的情况进行调研。去年,《关于建阳市公共资源注册防御性商标的调研报告》递交建阳市委、市政府之后,不仅获得5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,而且在南平市率先注册成立建阳市商标品牌协会,专门负责公共资源商标的注册、宣传、管理和维护等工作。
协会成立之后,及时将本地自然风景、名胜古迹、名山大川、历史名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称进行防御性商标注册,注册类别重点是该市主导产业、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,使可能被他人抢注的共有商标资源得到及时注册、增量储存、合理使用、有效保护。不仅如此,还积极动员黄坑、小湖、书坊等公共资源丰富的乡镇及时开展防御性商标的注册工作。
“对已注册的防御性商标绝对不能让其闲置,而应尽可能地提高这些商标的价值。”对今后的公共资源防御性商标工作,建阳市工商局局长林钟慧如是说。
摘自《福建日报》 |